走基层看发展开新局
整洁的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书屋、篮球场、游泳池等休闲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用上了自来水,接上了电视电话……如今的清城区东城街莲塘二村的村民虽身居农村,却享受着城市人的生活。这只是清城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精品示范村清城区还有8个,今年还将再建7个。
推广“一村一品”,实现农民增收
一直以来,清城区领导班子以发展为中心,以富民为目的,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地区特色,发展自身优势。到2010年底,全区成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600多个,引进和培育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2家,带动农户超过1.5万户,基本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该区农民人均年收入提高至7742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区所有在册的贫困村、贫困户提前一年实现脱贫。
为促使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今年清城区还将在产业布局调整上求新突破。据清城区常务副区长钟耀林介绍,该区将按照“一镇一主产业”、“一村一品”的原则,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走产业特色化发展的路子。如依托特色生态资源和沙糖桔品牌,将东城街、飞来峡镇打造成为广东生态旅游和水果名镇;依托黄沙渔业、联益畜牧水产场、天农公司等龙头企业,将源潭镇打造成为农业出口重镇;将东城街、横荷街、洲心街和源潭镇打造成为都市农业重要基地;将石角镇和东城街打造成为“菜蓝子”工程基地。
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该区还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把企业、基地、农户密切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模式,促使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此外,还大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等方式,增加农民的工资收入。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改善的一小步,却是乡村文明生活方式前进的一大步。为了解决村民以往吃水只能靠担或靠提,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等问题,五年来清城区累计投入了8亿多元推进农村基础建设。其中推进农村饮水工程,解决了20万农村人口饮用水问题,基本实现了中心区域自然村村通自来水。推进农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和道路亮化建设,新修建农村水泥路700多公里,完成农村道路亮化350多公里,基本实现了中心区域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和中心区域行政村村村通路灯。
生活富起来了,农民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高了。五年来,清城区还累计投入了3731万元推进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高标准打造了6条在全市具有窗口示范作用的精品村和56条区级示范村,并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定点收集、集中清运。去年先后打造了东城莲塘二村、石角镇兴仁社区等示范村建设新亮点。同时,投入2.3亿元开展山边、路边、水边环境整治,全区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美好生态景观。
今年清城区要如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对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钟耀林认为,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农村道路硬化和亮化工程,并创建40条生态文明村,新建7条精品示范村和28条区级示范村;另一方面要完成一批农田改造和堤围、水库等水利项目。在去年的基础上,抓好扫尾工程,加快自来水进村入户进度,力争在今年完成3.17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任务,实现中心区域村村通自来水。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硬化、亮化改造工程,提升农村道路通达程度,今年新修乡村水泥路89公里,农村主干道逐步安装路灯,力争年底中心区域村村通路灯。